7月30日,市残联“学思想、强作风、建新功”活动人物访谈交流会上,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代表以亲身经历诠释“初心”“担当”“新风”的深刻内涵。残奥冠军的剑锋所指、创业者的力擎千钧、医者的匠心精研,共同勾勒出一幅“化作风为行动、以行动践初心”的时代画卷。
此次活动,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次访谈会汇聚了全国自强模范、残奥冠军、上海工匠等各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作风建设如何成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访谈会在刚刚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工作者金晶的致辞中拉开帷幕。与会人员在观看人物事迹简介后,访谈会进入了高潮——杰出代表人物事迹分享。
守护初心,让“武魂”闪耀
张亮敏,这位上海市残疾人田径投掷运动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超越自我的勇气,在赛场上屡创佳绩。在访谈中,她深情回顾了备战2024年巴黎残奥会的艰辛历程。面对日益严重的伤病和年龄的增长,张亮敏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她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伤痛中模拟训练,如何在教练和家人的支持下,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再次站在了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每一次深蹲,每一次转体,膝盖都会有撕心裂肺的疼痛。”张亮敏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尽的艰辛,但更多的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她的故事,不仅是对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更是作风建设中“初心如磐,牢记使命在肩”的生动体现。正是这份初心,让她在伤痛中坚持,在挑战中超越,最终实现了为国争光的梦想。
拼搏至上,让“不屈”昂扬
如果说张亮敏是残疾人田径领域的“常青树”,那么辜海燕便是残疾人轮椅击剑领域冉冉升起的“巨星”。作为中国轮椅击剑历史上首位能在同届残奥会上获得三个剑种比赛资格并夺牌的运动员,她的成长之路洒满了汗水与不屈。
辜海燕9 岁时因车祸左腿高位截肢,但命运的重击并未打倒她,她凭借顽强毅力与拼搏精神,在国际赛场上光芒万丈。访谈中,她深情回忆了自己如何在赛场内外刻苦训练奋力拼搏的经历。
“我们的团队呈现出高强度的竞技投入状态,我每次想放弃时,看到队友还在拼,就咬牙撑住。”辜海燕坦言,竞技运动员受伤是家常便饭,她将每一道伤痕,都视为前行的动力,激励自己奋勇拼搏。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只有全情地投入,全力地拼搏,才能收获胜利;只有“越是艰险越向前”,才能冲破人生的暴风雨,迎来灿烂阳光。
勇于担当,让“自强”绽放
张亮敏、辜海燕的故事是体育精神的闪耀,刚刚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陆学峰的分享,则是创业典型的自强之路。作为乾荼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和“荼小爱”茶饮创始人,陆学峰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担当和自强。
陆学峰少年丧母、幼年辍学,肢体残疾却自强不息。他勇夺15枚世界及全国残疾人举重金牌,白手起家创办企业,创立了残疾人原创茶饮品牌——“荼小爱”奶茶店。在访谈中,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从一名举重运动员转型为成功的企业家。
“创业初期,没有渠道,我就一个一个工地去跑,去推销产品。”陆学峰的话语中透露出创业的不易与坚持。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担当,有勇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创业成功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而是创立了“荼小爱”公益品牌,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展现了残疾人自立自强的风采。
陆学峰的故事,是对作风建设中“担当如铁,锤炼过硬作风”的最好注解。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能力,什么是境界。正是这份担当,让他在创业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求卓越,让“匠心”永恒
访谈会的另一个亮点,是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靳令经的分享。作为一位刚获评“上海工匠”、长期聚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专家,靳令经以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残疾人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交流会现场
在访谈中,靳令经讲述了自己如何引进推广肉毒毒素治疗技术,反复试验改进注射技术和装置,减少患者耗材支出的故事。他的故事,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更是作风建设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生动体现。
“引进新技术,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进和创新。”靳令经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学术的严谨和对患者的关爱。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追求卓越,才能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跨界融合,让“挑战”如歌
周景景,这位国际级轮椅击剑裁判和世界残奥击剑宣传推广委员,用她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之路,为访谈会增添了新的亮点。在访谈中,她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一名轮椅击剑运动员转型为裁判,并积极参与世界轮椅击剑宣传推广工作的经历。
“轮椅击剑项目具有较强的技巧性特征,普通受众对其得分规则、有效刺击区域界定等缺乏直观认知。”周景景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轮椅击剑项目的热爱和推广的决心。她坚信:只有跨界融合,才能推动项目的创新发展;只有积极推广,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轮椅击剑项目。
周景景的故事,是对作风建设中“敢为天下先”魄力的最好诠释。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敢于尝试新事物,才能开拓新的领域;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访谈尾声,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杜松全以“三问”作总结:“以初心为尺,量一量与典型有什么差距?以担当为镜,照一照作风建设取得了什么成效?以新风为炬,看一看事业发展合力有没有得以凝聚?”五位嘉宾的故事,恰是作风建设的生动注脚——辜海燕的剑锋、周景景的执裁证、张亮敏的铁饼、陆学峰的茶杯、靳令经的智能装置,无一不是将“风”化为“行”的具象载体。
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正需要这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巧劲。当初心使命融入每一次突刺、每一笔订单、每一针注射,便汇聚成“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磅礴力量。
化风为行,方能谱就残疾人事业的新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