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和康复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城市文明的温暖底色。作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等重大政治任务,做精做深兜底保障,做细做优健康服务,以小举措释放大能量,以微服务带动大民生。
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全国职工书屋、市五一劳动奖状、市平安单位等国家、市局级荣誉百余项,在连创九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对标更高要求,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党建领航,让文明扎在“根”上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创建动能,不断优化新时代“党建+创建”工作模式,促进党建与文明创建交汇融合、双向提升,让文明之花常开常新。
通过党课、红色巡访、参观展览、主题党日等多载体活动,全面掀起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热潮,把党建引领有机融入到文明创建各项工作中,引导干部职工铭记身份、履行义务,切实当好文明创建工作的宣传者、引导者、践行者。
升级改造职工之家、院史馆、党政会议室,因地制宜加大“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打造集党建、阅读、议事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积极参与青年阅读马拉松超级赛,通过赛事不断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富有时代特征、民政特色的职工文化,组织开展单位核心价值观大讨论、经典诵读、棋艺大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鼓励职工不断探索科研项目,自主研发的用于患者突发攻击、兴奋躁动等异常行为的精神科约束保护用具,成功通过3项国家专利认证。
由职工撰写拍摄录制的原创作品《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荣获市“强国复兴有我,绽放巾帼风采”2022年“巾声有约”志愿宣讲活动二等奖,被推选上《第二届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微电影大赛作品展播》。
特色服务,让文明嵌在“点”上
秉承“践行医者使命 护佑心灵健康”的服务宗旨,坚持立足“弱有所扶”,把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管理,依托专业的精神科诊疗和康复技术,扎实做好330余名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兜底保障工作,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并面向社会提供精神卫生延伸服务,让更多需要社会关心关爱的群体感受到来自“家门口”的温暖。
不断深挖医疗资源,丰富诊疗手段,运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技术,开展团体心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MECT 精神障碍治疗新技术等,辅助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等临床症状。
针对长期住院患者治疗配合度低、生活能力衰退等情况,在日常护理中运用健康监测、康复宣讲、生活技能训练等多纬度沉浸式交互服务,让他们积极参与治疗,主动学习技能,重塑健康心灵。
坚持“全人发展”康复理念,聚焦患者身体功能训练、认知行为改善和社会支持融合等,精心打造“幸福里”心灵疗愈中心,让患者在不同的区域模拟体验社会生活,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
积极推进门诊、心理亚专科等临床科目建设,为周边市民提供诊疗服务;编撰印发《精神健康资源手册》《家庭照顾手册》、创设“心灵咖啡”精神卫生线上科普品牌,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志愿清风,让文明润在“心”上
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行动上,深入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奋力推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不断深化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组建“心灵绿地”志愿服务队,孵化打造“春风化雨”系列志愿服务品牌,深入社区、校园和警营,持续开展“阳光心理”专项行动。
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学雷锋“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上海推选名单。
疫情期间,紧急支援浦东新区开展社区核酸采样;火速驰援涉疫单位开展医疗救治、医废处置、环境消杀等工作;下沉社区提供诊疗指导、心理咨询、代配药等志愿服务,服务时间一千余小时,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主动参与“健康扶贫”,向青海省果洛久治县捐赠防疫物资,同心共战疫情。
成立“心灵使者”精神康复志愿团队,积极投入“精康融合行动”,以需求为导向,探索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整合专业优势提供有针对性的社区精神诊疗指导和康复培训,充分发挥民政精神卫生机构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的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初心不改,志向不移,路远不怠。站在新的起点上,二精中心将拿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劲头,咬定青山不放松,铆足干劲干到底,以起跑、抢跑、加速跑的工作姿态和实干实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中奋楫争先,为精神障碍患者托起归家希望,擦亮城市文明温暖底色。